2024年,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首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突出思想引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走向深入。理论学习教育不断加强,制定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年度学习计划,组织集中学习研讨23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旅游发展大会精神,推动召开北京市旅游发展大会,印发实施《北京市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党纪教育扎实开展,通过举办专题读书班、专题研讨、专家辅导授课、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等形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组织党务(纪检)干部培训班,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
二是突出精品创作,首都舞台艺术创作生产持续繁荣。“演艺之都”建设加快推进,全市营业性演出突破5.7万场,票房收入超过39亿元;“‘演艺之都’建设精彩开局”获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3年度十件大事”。培育演艺新空间79家。牵头建立大型营业性演出综合服务保障协调机制,热门大型演唱会“黄牛”治理取得显著成效。艺术创作成果丰硕,市属文艺院团及国家大剧院新创、复排剧目120部。京剧《齐白石》入选“五个一工程”奖;9部剧目入选全国演出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演出项目,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北京市50个项目(人员)入选国家级创作扶持工程、展演展览活动及人才培养计划。话剧《邓世昌》、京剧《百年首钢》、昆剧《李佩先生》等剧目成功首演。品牌展演影响力持续扩大,成功举办中国戏曲文化周、“圆梦中国·春苗行动”北京市优秀少儿题材舞台剧目展演。演艺服务平台引导有力,推出精品剧目演出275台。
三是突出文旅惠民,公共服务效能持续提升。全市建有四级公共文化设施7123个,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形成。开展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6万场,成功举办“京彩灯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方案和指标体系,指导西城、门头沟、昌平、怀柔、平谷等区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牵头出台《关于优化文旅场所配套餐饮服务的若干措施(试行)》,指导10个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北京城市图书馆荣获国际图联2024年度公共图书馆奖,为国内首次获得此项国际公共图书馆界最高荣誉。建成369处“小而美”的新型文化空间。科技赋能文旅发展成效突出,智慧文旅平台正式运营。北京交响乐团正式落户台湖,建成全国首个面向市民免费开放的交响乐体验馆。
四是突出保护传承,新时代北京非遗展现独特风采。全市3个集体、6名个人被评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出台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4家企业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实施2024年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持续推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开展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组织19个非遗项目、40多位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人惊艳亮相。建成首个北京市级公益性非遗体验中心。举办“北京非遗焕新购”活动,销售额突破六千万元。
五是突出提高质效,文旅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3.72亿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6722.4亿元,均创历史新高。22家单位入选新一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入选量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举办北京文化论坛“文化赋能:精神生活与产业发展”平行论坛。举办第五届北京文旅重点项目投融资对接会,总投资约673亿元。文旅消费有效提振,发布120条精品旅游线路,“漫步北京”“北京微度假”“北京网红打卡地”等品牌引领文旅融合业态新风向。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古北水镇获评本市首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7个项目入选首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项目,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北京礼物”上新88个系列435款商品,7家主题店先后精彩亮相。旅游业态健康稳定发展,我市《乡村民宿服务要求及评定》地方标准入选全国优秀地方旅游标准。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全市红色旅游景区(点)达到115家。推动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发展,发布51个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认定6家市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六是突出监管服务并重,文旅市场平稳有序。全年受理、办结文化和旅游类事项47675件,平均办结时限分别缩短至法定办结时限的11.49%、40%。持续优化、淡化景区预约,最大程度满足市民游客游览需求。制定旅行社、导游、景区和酒店行业服务规范,在文旅领域中央质量督查考核中位居全国前列。开展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保证保险试点工作,累计受理6721余家旅行社投保,保险金额约19.71亿元。行业安全形势稳定向好,深入开展文旅行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化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市区两级检查文旅单位3.5万余家次,消除隐患1.6万余处。圆满完成假日旅游服务保障工作,假日文旅市场安全有序。
七是突出开拓国内外市场,文旅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深化。紧抓本市作为全国入境游试点城市的有利契机,率先建立省级层面入境游工作推进机制,有效破解游客入境、出行、支付等难点堵点。2024年接待入境游客394.2万人次,同比增长186.8%。举办“欢乐春节”、北京国际音乐节、新年倒计时等品牌活动;赴2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你好,北京”文旅交流活动。精心策划“跟着演唱会去旅行”品牌栏目和“北京到底有谁在”热点话题,在全国持续掀起文旅宣传热潮。完善京津冀文旅协同专题工作组工作机制,首次发布京津冀文旅logo;推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举办京张全季体育旅游嘉年华等活动。有力推进文旅支援合作,推动“心连心·京藏号”2024年援藏旅游专列在京首发。
八是突出依法行政,综合服务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配合完成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非遗“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执法检查。高质量完成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接待服务保障工作,助力主场外交活动成功举办。圆满完成2024年全国两会等14项重要会议活动服务保障工作,充分展示“北京服务”品牌和水平。机关综合服务保障平稳顺畅,办理建议提案205件。高效做好文电会管理、信访来访接待、值班值守、政务公开、档案管理、公务用车、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
九是突出党的领导,机关党建质量持续提高。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建立党建业务“一本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组织开展“两优一先”评选,表彰优秀共产党员87名、优秀党务工作者20名、先进基层党组织10个。加强政府采购项目全流程监督管理,组织开展“以案为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营造忠诚干净担当的良好氛围。从严从实抓好巡视整改,30项具体问题全部完成整改。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文旅领域意识形态安全防线进一步筑牢。积极稳妥推进局系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出台《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干部交流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举办局系统处级干部培训班、青年干部培训班,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