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与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中央美院共同发布了全国首张非遗传承人专属卡和首套北京非遗主题联名卡(1+7系列),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推广及非遗保护插上金融的翅膀。
据本次非遗主题联名卡主设计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郝凝辉介绍,“1”是指为每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设计的专属卡,卡面为黑色,主画面是一枚指纹,设计风格上突出大国工匠的荣誉感和厚重感;“7”是指为社会公众设计的普通银行卡,以皮影、沙燕风筝、景泰蓝、通州运河龙灯、北京竹马、京剧(砌末虎头盾)、白纸坊太狮7个北京非遗项目的核心元素为主视觉,设计语言上采用了80后和90后喜欢的色彩、线条和图形元素。
“非遗是一个非常具象的东西,如何把具象的符号变成一个抽象的、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产品,其实是有很多挑战的。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对非遗的符号进行汲取、过滤、加工,整个过程我认为是个情感化的转译过程,在设计时要考虑到项目背后的情感因素和制作工艺,比如设计白纸坊太狮的主视觉,就要了解项目凶猛伶俐、形神兼备的精神内核,在制作工艺上就要以螺钿(贝壳)为材料,做出胡须‘炸毛’的效果。”郝凝辉说。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利用中央美院的一流设计、中行健全的服务网络、创新的金融产品等把以北京经典非遗形象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共同持续打造一系列“北京最美的联名卡”,并以金融卡的策划、发行、使用为抓手,探索、启动具有公益性质的北京市非遗保护文化和旅游金融工程。
活动现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与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建设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北京基地,通过发挥资金、政策激励引导作用,积极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首都非遗保护工作。双方还将在非遗保护与研究、展览展示、文旅融合等领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据悉,目前,北京全市普查到各类非遗信息12000余项。其中有昆曲、古琴艺术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1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6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3个,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09个;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1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52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731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