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非遗汇聚古北水镇 赋能文旅深度融合

        9月23日,2025年“非遗进度假区”——“长城脚下见非遗”主题活动在古北水镇正式启幕。本次活动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密云区人民政府主办,密云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北京古北水镇旅游有限公司协办,以“因景设展、因时制宜”为理念,通过“轻舟摇至遇水镇”“舟行赏艺望长城”“长城脚下见非遗”三大情境板块,为游客打造了一段可看、可玩、可品的沉浸式文化旅程,开启“非遗+”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U020250926630437639448_html_b11bdeae2ea2f884.jpg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作为活动主办方之一,为助力本次“长城脚下见非遗”活动,精心组织推选了北京兔儿爷、药香制作技艺、口技、天桥中幡等多项国家级与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进驻古北水镇现场进行展演和展示。

组合 4

    还特北京电视台主持人朱一静担纲开幕式、创新发展对话活动主持。在对话会上,老中青三代非遗传承人与专家学者智慧碰撞,共同直面数字时代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核心课题,交流既富有远见又深接地气。

组合 10

 
         此外还邀请光明网、北京电视台、中国报道、北京交通广播等多家媒体进行现场报道,有效提升了活动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夜幕降临,一场以“舟行赏艺望长城”为主题的诗意体验率先拉开序幕。游客乘摇橹船穿行于河道,两岸非遗演出徐徐展开。雁归码头,火不思与马头琴奏响草原的辽阔悠远;月老祠桥,陕北秧歌欢腾热烈。船至英华桥,绚丽的鱼龙灯引得岸边阵阵喝彩。杨氏太极拳在岸边舒缓起势,尽显武术底蕴;客栈旁华阴老腔粗犷激昂,徐水舞狮腾跃生风,恍如穿行于一幅多元文化共生的长卷。

日月岛广场化身“长城非遗剧场”。浙江长兴百叶龙率先登场,由荷花灯连缀而成的“天下第一龙”翩跹起舞。随后,密云霸王鞭与安塞腰鼓一柔一刚,编织出绚烂的民俗图景。400架无人机以司马台长城为天幕,依次呈现元宵节·九曲黄河阵灯俗,川剧变脸,皮影戏等精彩画面,最终定格为“长城脚下见非遗”的璀璨字样,令观众仰首惊叹,流连忘返。

开幕式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表示,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保护与传承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活动通过度假区场景的创新融合,既丰富了游客的文化度假体验,也为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了新路径。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郑芳表示,此次“非遗进度假区”活动以司马台长城为背景,打造“长城+非遗”沉浸式体验,将非遗融入住宿、餐饮、娱乐等度假场景,这种文旅深度融合的尝试将构建可体验、可传播、可持续的文化传承新模式,让非遗在传承中创新。

 

活动期间,作为北京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古北水镇化身为“可触摸的非遗博览园”。日月岛广场上,兔儿爷、鲁班枕(瞎掰)、杨家埠木版年画、扬州绒花制作等五十项余项非遗技艺由传承人现场展示。掐丝珐琅艺人以金属丝勾勒精美图案,尽显工艺之精妙。宿家剪纸艺人巧手灵动,方寸之间尽显技艺与匠心。游客不仅可观可赏,更能亲手体验,在互动中感受非遗的鲜活生命力。

与此同时,水镇各处还设置了百场分散式节点演艺与集中型展演,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百位非遗传承人齐聚于此,通过演出、教学、展销等多种形式,让非遗真正“活”在场景中、融入业态里。

此次“长城脚下见非遗”活动,不仅是一次非遗项目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它让千年技艺走出典籍,在长城、流水的自然背景下焕发新生,构建出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的创新生态。让游客在体验寄情山水的度假方式的同时,真切感受非遗传统与古北水镇文旅产业融合催生的旅游新业态,见证传统文化在旅游场景中的创新发展与实践成果。

在这场文化盛宴之余,古北水镇也将迎来一年中最美的红叶季,这里不仅有红叶漫山、长城巍峨,更有声声非遗回响、幕幕文化场景。本次活动的一些内容将延续到国庆节假期结束。随着国庆“梦回古北”演艺、长城脚下音乐会、红叶音乐会、“一夜鱼龙”巡游等活动的陆续推出,这里将持续为游客提供一场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于一体的秋日旅程。


这个秋天,不妨行走长城下,漫游红叶里,触摸非遗中,在古北水镇带走一程难忘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