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聚焦高质量发展,共绘文旅融合新篇章

2月14日,2025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工作会召开,会议总结了2024年文化和旅游工作,谋划部署了2025年重点任务。会议明确,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北京将聚焦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和全球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持续健全精品创作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产业发展体系、市场监管体系,不断强化业态融合、科技赋能、创新驱动、国际合作,积极构建大文旅发展格局,在文化强国、旅游强国建设中展现首都担当、谱写北京篇章。

北京市政府相关领导、各委办局相关负责人、各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文旅行业协会代表、文旅企业代表等参加会议。

image.png


2024年工作回顾:文旅融合成效显著

2024年,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扎实推动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以文铸魂,在固本培元中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深入推进“演艺之都”建设,全年共举办营业性演出5.7万场,观众超120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39亿元。京剧《齐白石》入选“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9部剧目入选全国演出市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演出项目,数量居全国首位。全市累计认定演艺新空间79家。北京市50个项目(人员)入选国家级创作扶持工程、展演展览活动及人才培养计划,排名全国前列。京剧《百年首钢》、昆曲《李佩先生》等剧目成功首演。品牌展演影响力持续扩大,成功举办中国戏曲文化周、“圆梦中国·春苗行动”北京市优秀少儿题材舞台剧目展演。演艺服务平台引导有力,推出精品剧目演出275台。牵头建立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综合服务保障协调机制,热门大型演唱会、景区票务“黄牛”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以文惠民,在守正创新中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全市建有四级公共文化设施7123个,一刻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形成。开展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6万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方案和指标体系,西城、门头沟、昌平、怀柔、平谷等区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牵头出台《关于优化文旅场所配套餐饮服务的若干措施(试行)》,指导朝阳区图书馆等10家单位开始启动试点工作。智慧文旅平台建成投用。北京交响乐团正式落户台湖。北京城市图书馆获得国际图联2024年度公共图书馆奖,成为国内首个获得此项最高荣誉的图书馆。累计建成369处“小而美”的新型文化空间,成为市民日常文化休闲的好去处。组织推荐厂甸庙会等四个非遗项目,为春节申遗成功做出了北京贡献。

以文兴业,在文旅融合中助推首都经济发展。文旅经济持续向好,全年接待游客总量3.72亿人次,同比增长13.1%;旅游总花费6722.4亿元,同比增长14.9%,双创历史新高。产品供给优质丰富,发布120条“漫步北京”精品旅游线路。上新“北京礼物”88个系列、435款商品,7家“北京礼物”主题店精彩亮相。业态融合纵深推进,推动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发展,发布51个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认定6家市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推出17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全市红色旅游景点景区达115家。印发《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三大工程”实施方案》,推进10项提升行动和56项重点工作。品牌创建成效明显,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古北水镇成为北京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7个项目入选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8个项目获得国家级文旅科技创新示范案例或研发项目。22家基地入选新一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入选量及总量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持续优化景区预约,最大限度满足市民游客需求。制定实施旅行社、导游、景区和酒店行业服务规范(2.0版),在文旅领域中央质量督察考核中位居全国前列。加强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整治,深入开展文旅行业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圆满完成假日旅游服务保障工作,假日文旅市场安全有序。

以文传声,在交流合作中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和北京故事。高标准完成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全国“两会”、Sibos2024年会等14项重要活动服务保障任务,持续擦亮“北京服务”金名片。建立省级层面入境游工作推动机制,实现全国范围“八个率先”,有效破解入境、出行、支付等难点堵点,相关做法得到文化和旅游部肯定并向全国推广。高标准举办北京国际音乐节、“欢乐春节”、新年倒计时、北京文化论坛“文化赋能”平行论坛等品牌活动;赴西班牙、意大利等2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你好,北京”文旅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北京文旅国际影响力。制定发布《京津冀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推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举办京张全季体育旅游嘉年华等活动。有力推进文旅支援合作,推动“心连心·京藏号”2024年援藏旅游专列在京首发。

2025年重点工作部署:推动北京文旅高质量发展

2025年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全面明晰,为首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绘就了清晰蓝图。

以“大视野”谋划“大文旅”,推动首都文旅高质量发展。抓好统筹谋划。将文化和旅游工作有机嵌入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总体布局,科学编制北京市“十五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深入落实《北京市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抓好“一方案”“六机制”“五清单”落地见效。凝聚各方力量。注重理顺各方关系,发挥好党委政府的推动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消费者的核心作用、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媒体的引导作用。牢固树立全市文旅系统“一盘棋”思想,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文旅人才队伍建设,凝聚起首都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建设合力。塑造国际品牌。对标国际一流城市,发挥独特优势和丰厚资源,整合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时尚元素,塑造魅力古都、双奥之城的国际旅游城市形象。

以“大创作”丰富“大文旅”,努力打造更多精品力作。健全机制,优化创作环境。召开全市艺术创作工作会。完善舞台艺术创作“选题库”“剧本库”“精品库”三库运行机制。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指导全市重点文艺院团推出弘扬传统文化、讴歌革命精神、反映时代主题的优秀作品。做好剧目创作储备和打磨提升,全力冲击第十八届文华奖。出台政策,激发创作活力。研究出台《北京市推动演艺高质量发展扶持办法》,激发演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扶持效能,围绕“扶优、扶强、扶原创”,发掘培育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搭建平台,助力作品传播。对标对表《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全面完成5项主要指标和7项主要任务。指导各区开展演艺新空间认定工作,全市累计认定演艺新空间达到100家。推动演艺集聚区和特色演艺群落发展。整合提升中国戏曲文化周、“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等活动影响力。举办戏曲、话剧、音乐会等各类演艺活动4万场。

image.png


以“大情怀”做优“大文旅”,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持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把北京打造成为全国首个全市域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城市。筹建北京艺术博物馆。加强新型公共文化设施、景区厕所、步道标识等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智慧文旅平台、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北京智慧旅游地图。推出市属景区统一预约购票平台,为市民游客提供便利化服务。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深入落实《关于开展文化文物单位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激发文旅系统发展活力。推动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扎实做好试点工作。推动《关于优化文旅场所配套餐饮服务的若干措施》落地落实,提高服务的便捷度和满意度。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举办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1.6万场。实施文旅惠民项目,持续开展基层公益性演出。推进“京彩灯会”常态化举办。举办“5·19”中国旅游日和“旅游进社区”活动。遴选优秀群众文艺作品角逐第二十届群星奖。

以“大融合”促进“大文旅”,全面提升文旅产业发展能级。做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大文章,推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文旅新质生产力。丰富文旅产品供给。进一步发展“北京微度假”目的地品牌,持续打造“北京网红打卡地”消费品牌,大力推广“骑游北京”品牌。融合全市IP资源,创新开发模式,打造“北京礼物”爆款新品。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红色文化主题片区为基础,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鼓励各区培育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完善产业支撑体系。完善文旅产业项目库,制定《北京市主题公园布局方案》,实施重点旅游项目奖励及贷款贴息政策,加大对重点旅游产业项目支持力度。推进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优化升级文旅资源交易、旅游融资担保、旅游政策性保险等平台,举办重点文旅项目投融资对接会。深化政银企协作机制,推动文旅领域1500亿元意向授信额度加快落地兑现。充分发挥文旅经济专班机制作用,扎实做好统计监测、协调调度、精准服务等工作,发挥好企业主体作用,各方联合发力,努力推动各项经济指标回升向好。培育多元融合业态。深入挖掘北京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演唱会+旅游”“赛事+旅游”“影视+旅游”“微短剧+旅游”等多元融合业态。挖掘北京工业文化资源,推出“小米汽车工厂”等新型工业旅游线路。加快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打造“长城人家”“运河人家”“永定人家”特色精品民宿。推动实施《北京市关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举办第二届北京国际非遗周;持续推进市区两级非遗体验中心(基地)建设;按节气推出《中国节气里的京味非遗》多语种短视频。强化科技创新赋能。优化智慧文旅平台,强化数据汇聚和数据赋能。推动落实《北京市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旅领域的转化应用,打造科技赋能标杆应用场景。

以“大交流”提升“大文旅”,不断增强北京文旅影响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服务保障好重大国事活动和主场外交活动。在欧美、东南亚、中东及非洲重点国家举办“你好,北京”文旅推介活动。举办2025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香港香山旅游峰会、2025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高标准举办“欢乐春节”、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新年倒计时等品牌活动。推动入境游加快发展。开展北京入境旅游合作伙伴行动计划,举办北京入境旅游发展大会。加强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完善景区、机场等场所的外语标识及导览设施。实施“2025年入境旅游奖励与扶持资金项目”。持续优化“Visit Beijing”官方账号运维,继续推出“外国人游北京攻略”系列视频。多措并举打造“中国入境旅游首选地”。深化区域交流合作。不断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举办京张全季体育旅游嘉年华等品牌活动,打造一批特色环京文旅产品和精品线路。扎实推进文旅支援合作,持续打造“文旅帮扶·好物甄选”品牌,推动京藏号、京和号、京长号等旅游列车开行。联合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国内重点城市群举办文旅推介活动,积极探索区域文旅合作新模式。

以“大服务”保障“大文旅”,大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优化政务服务。完善文旅企业“服务包”“服务管家”机制,全面推进文旅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健全数字政务服务体系。用好市级大型活动统筹调度机制,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来京“首演”“首展”“首发”。加强行业监管。建立旅游企业“风险+信用”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全面加强旅行社和导游管理。加大对违法违规旅行社曝光和惩治力度,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研究制定《推进酒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措施》。推广“首席质量官”和“标杆服务员”制度。完善咨询服务体系,优化接诉即办工作,及时办理旅游投诉,提升游客满意度。

文旅行业代表发言:共谋文旅发展新篇章

北京文旅行业协会代表、文旅企业代表参加2025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工作会,并进行了交流发言。首都市场文旅主体怀揣信心,并勇于挑起行业大梁,推动2025年文旅市场百花齐放。

国资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郭志国在交流发言中表示,国资公司将始终致力于服务首都“大文旅”工作格局,促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科技、商业等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助力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国旅游集团旅行服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郑丽娟提出,北京作为文化古都,灿烂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是吸引海内外游客的第一要素,要以多元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向游客提供文化盛宴和精神价值,增进游客的旅行体验,推动入境旅游提质增效,促进北京旅游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开心麻花联席总裁刘岩表示,2025年在立足剧目创作和剧场演出主责本业外,还将推动演艺新空间建设和沉浸式演出内容创作,在“演艺+”跨界融合中积极探索。开心麻花将重点发力原创舞台剧目、演艺新空间、驻场演出和旅游演艺,让文艺演出成为“流量密码”和“破圈引擎”,实现“内容”“空间”“演出”多领域齐头并进,以更多的精品力作和口碑作品服务大众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为首都文旅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演艺之都”建设贡献力量。

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推动首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北京市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方向,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奋力开创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共同谱写首都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