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2024—2026年北京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发布

为推动本市优秀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根据《北京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和管理办法》要求,我局于2024年开展了2024—2026年度北京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工作,经评审和公示,共有十个乡镇(街道)入选,分别是:大兴区榆垡镇(武吵子)、海淀区西北旺镇(民间花会)、通州区潞城镇(秧歌)、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太平鼓)、延庆区井庄镇(旱船)、海淀区上庄镇(曹氏风筝)、丰台区玉泉营街道(斗菊)、通州区西集镇(京东大鼓)、门头沟区斋堂镇(柏峪燕歌戏曲)、延庆区四海镇(高跷老会)。

北京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市文化和旅游局设立的市级群众品牌项目,每3年命名一次。下一步,我局将持续推进本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相关工作,创新发展,规范管理,指导各区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使北京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成为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文旅品牌。


大兴区榆垡镇——武吵子

榆垡镇位于北京市大兴区最南端,是首都的南大门。辖域面积136平方公里,34个行政村,16个社区,人口6.8万,镇域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支(太子务武吵子)、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支(石垡高跷、西瓮各庄村文吵子)。

武吵子是北京市特有的传统民俗舞蹈之一,集娱乐、健身、表演为一体,具有较高的社会、民俗及文化价值。2014年11月11日,太子务武吵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榆垡镇现有武吵子队、高跷队、小车会、舞龙舞狮队、威风锣鼓队、广场舞队等各类民间花会队伍30余支,每年正月开展花会调演等传统文化活动10余次。榆垡镇注重保护、传承、发展,民间文化艺术的受益人数目前已达到20余万人,在与榆垡相邻的14个乡镇,以及河北省的固安、永清、涿州、霸州等市县产生了广泛影响。


 

海淀区西北旺镇——民间花会

西北旺镇成立于2003年8月,由原永丰乡、东北旺乡合并而成,该镇地处海淀区北部地区,镇域面积51.09平方公里。作为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旺镇传统历史文化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高跷秧歌、少林五虎棍、屯佃中幡会、民间吹打乐等15支历史悠久的队伍,为西北旺镇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每年,西北旺镇下辖的37个社区、行政村、股份社中,约有30个单位,40多支队伍参加,超过1000名的演职人员参与其中。

自2008年起,西北旺镇的“百花闹新春”花会踩街活动便如火如荼的开展,活动融合了民俗、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精彩演出。艺人们身着华服,踏着欢快的节拍,穿梭在古镇的街巷之间,为镇民和游客奉上一场视听盛宴。这项活动已成为西北旺镇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文化庆典,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前来,为西北旺镇的文旅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州区潞城镇——秧歌

潞城镇镇域面积59.86平方千米,辖区常住人口约6.5万人。潞城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大运河、潮白河、减河三河环绕,境内森林密布。

腰鼓作为传统民间舞蹈,是秧歌系列艺术的一个支系。潞城镇引入陕北安塞腰鼓作为全镇推广的民族文化品牌运动,组建千人腰鼓队,让百姓闲暇之余,有了一项健康的文化活动。截至目前,全镇54个村,均建有腰鼓队伍,参与者年龄层次广泛,群众基础良好。自2018年“千人腰鼓”队创建以来,已连续参加三届镇全民运动会展演,举办五届“千人腰鼓”大赛,2018年参与北京世园会展演活动,2019年参与第30届北京农民艺术节开幕式,同年荣获北京市第六届广场舞大赛二等奖和通州区“五个优秀”奖等奖项。


 

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太平鼓

门头沟区潭柘寺镇镇域面积80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399.99公顷。户籍人口1.23万人,常住人口1.06万人。潭柘寺镇自古以寺为名,今因寺成镇,“山、林、寺、道”四要素共同构成了潭柘寺镇特有的文化空间格局。

京西太平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鼓是一种有柄,有环的单面鼓,圆形,鼓面是用羊皮或牛皮纸做的,鼓边上配几个红色绒球,鼓柄下端拴几个闪亮的小铁环。耍鼓时,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打边舞“咚咚”的鼓声和“哗哗”的金属声清脆悦耳。直至今日,虽然经历了各种现代艺术形式的冲击,但由于深受民众喜爱,太平鼓依然留存在门头沟地区。



延庆区井庄镇——旱船

井庄镇位于延庆区中部偏西,距城区12.5公里,辖区面积12675.2公顷,辖区人口9302人,全镇辖31个行政村。

延庆旱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流传历史悠久,表演套路丰富,音乐伴奏喜庆热烈,长期以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延庆旱船融传统文学、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艺术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海淀区上庄镇——曹氏风筝

上庄镇位于海淀区最北端,地处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北、东、西分别接壤昌平区马池口镇、沙河镇、阳坊镇,辖区面积38.35平方公里。

曹氏风筝工艺是北京市传统民间风筝艺术,由孔祥泽根据曹雪芹手稿《废艺斋集稿》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记载的风筝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绘画要领,即扎、糊、绘、放“四艺”研究制作。它题材广泛,种类繁多,融汇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具有观赏性、科学性、娱乐性、健身性,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历史悠久、制做工艺精湛,融传统民间文化、南北扎制技术的精华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丰台区玉泉营街道——斗菊

玉泉营街道面积约10.4平方公里,共有社区9个、行政村3个,常住人口约6.2万人。拥有800多年的花卉产业历史,充分发挥“花卉产业”品牌优势,打造2个活力中心项目(包括世界花卉大观园和花乡奥莱),坚持将“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聚焦“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安”,统筹推进、协同发展,高质量提升民生福祉。

“斗菊”看京城。为传承和发扬“斗菊”文化、推进民间菊花栽培技艺和观赏水平提升、方便市民品味菊花之美,体会秋之雅趣,2010年,座落于丰台区草桥村的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首次举办菊花擂台赛,重新挖掘和复原了老北京的“斗菊文化”,并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目前,菊花擂台赛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四届,进一步弘扬了老北京的菊文化,丰富北京市市民的文化生活,吸引更多菊花爱好者、摄影、绘画、文学及文艺爱好者参与活动,在首都市民中掀起了养菊、赏菊、品菊的新热潮。



通州区西集镇——京东大鼓

西集镇位于通州区东南部,镇域面积91.4平方公里,下辖57个行政村、2个社区,常住人口5.2万人。东临潮白河,与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隔河为邻;西、南临北运河,西隔河与张家湾镇相望,南与漷县镇、香河县隔河接壤,文化底蕴丰厚。高跷会、小车会、大头会等民间花会传承至今,有京东大鼓、风车、团花、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集富有“通州味”的文化名片。

京东大鼓是一种采用京东方音说唱表演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约形成于清代中叶。源于京东的三河、宝坻、香河地区,后在京津冀地区普遍流传。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名字,如京东怯大鼓、乐亭调、平谷调大鼓、平谷调等。1921年,宝坻人刘文斌在天津书场演出时称之为“京东大鼓”,这一名字就此通行起来。京东大鼓表演时由一人站唱,左手敲板、右手击鼓为节,旁有乐师伴奏。乡土气息浓郁,语言通俗易懂,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著名京东大鼓表演艺术家董湘昆、李承秀等人的不懈努力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走向高峰,其曲种的影响也遍及北方各地。


 

门头沟区斋堂镇——柏峪燕歌戏曲

门头沟区斋堂镇总面积为39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50人,地处北京西部山区,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文化传统源远流长,素有“京西重镇”之称。地质文化、古道文化、长城文化、煤业文化、宗教文化、科举文化、农业文化相映成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链条。

柏峪村的燕歌戏始于明代,随守关将士传入本村,经长期演化同当地语音、民歌、小调相融合而成。柏峪燕歌戏唱腔朴实、浑厚、高亢,表演风格特点显著,现存整出大剧剧本25本。近年来,在区文旅局的支持下,斋堂镇聚焦历史渊源挖掘、阵地建设与技艺传承,新建柏峪燕歌戏主题剧场,组建柏峪社员剧团,至今已连续举办五届“柏峪燕歌戏艺术节”,并建立非遗进校园机制,每年培养15名学生传唱柏峪燕歌戏,让柏峪燕歌戏永久流传下去。

 

延庆区四海镇——高跷老会

大吉祥村域10345亩,全村192户,387人,常住人口172人。秦朝年间,在村内修建了古长城,并建立村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大吉祥村高跷,作为非遗流传至今已有百年以上。大年初一,村民身着盛装,自发组织踩高跷活动。高跷队伍中的角色各有不同,带头的角色是老渔翁,象征着年年有余,第二个角色是一位武官,打扮的凶神恶煞般,驱逐妖魔鬼怪,以及其他形象各异充满传统文化元素的人物。“高跷”的谐音是“高瞧”,寓意是在新的一年开春后,人们要高瞻远瞩,不要鼠目寸光,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所以活动过程中在高跷上走的时间越久,越说明这个人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高瞻远瞩,拥有广阔的视野和胸怀。踩高跷时,参与者的身高也随之升高,因此也具有生活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这项传统文化活动在当地的群众基础非常广泛。老一辈人流传下来的传统,只要踩高跷,就要把整个村子的大街小巷都踩一遍,敲锣打鼓驱除牛鬼蛇神,保佑村里平安。有的村民还会邀请高跷队伍,到自己家的院子里踩上一踩,也寓意着自己家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平平安安,活动中村民也会把自己家最好吃的水果、糕点、饮料和踩高跷的演员们分享,整场活动下来,增强了村民之间守望相助的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