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冬出席新闻发布会:到2035年,北京将建成完备便捷高效优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4月9日下午,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新闻发布会,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冬出席发布会,介绍建设完备便捷高效优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措施和相关情况。

陈冬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市文化和旅游局立足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紧紧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推动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设施总数达到6830个、覆盖率超过98%,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和适用性不断提高,基本建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


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到2035年的目标,就是要进一步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完善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身边化、服务内容品质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智能化,建成完备、便捷、高效、优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全面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持续不断的努力。



一是加快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立法进程。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市政府“1+3”文件,加快推动《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出台。


二是落实《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要求和举措,实施好《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


三是推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群众身边化。包括建设一批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重点加快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国家“文化重器”(中国美术馆新馆、国家工艺美术馆等)落户北京。同时,编实织密设施网络、优化布局,高标准规划建设区域性综合文化中心,加快推动新建大型文化设施向回龙观天通苑等人口密集地区及文化设施薄弱地区布局,全面提升基层综合文化设施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水平,让市民能够更便捷地获得普惠、实用的公共文化服务。此外,利用疏解整治腾退空间,打造多样化的公共文化空间。到2035年,全市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将提高到0.45平方米。


四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品质化。用好主力军,发挥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主力军作用,加大优质公共文化供给。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多元化供给主体。同时,完善群众文化需求征集和反馈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办好“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等品牌活动,完善线下线上一体化的配送体系,有效对接群众文化需求,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五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智能化。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引入5G等新型网络技术,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便捷实用的首都特色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加快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设施管理平台建设,建好用好公共文化服务云系统。到2035年,将实现各区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全覆盖。


六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活力,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吸纳群众参与管理。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激发社会组织、企业和市民的文化创造活力,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