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的建议

来信内容:您好! 本人是土生土长北京人,毕业于中国社科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目前在博物馆工作。据了解,北京市“十四五”规划正在起草。为了更好的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进一步弘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个人建议我市应全面增强北京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研究,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开发的模式,打造“千巷千面”的差异化发展新格局。 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与800多年的建都史,目前留下的地名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北京得以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区别的文化基因。本人对老北京的历史、文化、民俗非常感兴趣,在喜马拉雅平台开设“追忆老北京”播客,对北京地名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发现很多地名背后都蕴含着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例如与冬季储冰的冰窖有关的胡同有冰窖厂胡同、冰窖斜街和冰窖口胡同;铁影壁胡同的来历是一座元代的影壁,目前立于北海公园;宣武门外的校场口是清代将军校阅军队的骑射和枪炮事务的场所之一;蒋养房公交站名源自明代的浣衣局,旧时洗完衣服,要在浆水里过一遍,使之挺括、平整。浆的原料是一种淀粉,用水稀释后类于糨糊。所以又称“浆糨房”...... 正因为北京的地名承载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议我市针对地名资源可以进行如下步骤的开发: 第一步,深入开展研究。联合社科院、在京高校等科研力量深入研究地名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 第二步,在地名所在街道、胡同文化馆内设立文物、文化常设展览。联合北京市文物及博物馆专家,开展地名历史的文物收集、整理、调配工作。策划历史文化展览,使首都博物馆等文物保护单位保存的文物在出土地点、所在地域进行展览展示,强化“物”的在地性属性,实现物对地区历史文化的支撑作用,让文物活起来。不同地名所在地腾退后的文化保护单位或社区文化中心常设展出,定期举办巡回展览。 第三步,联合社会力量进行文创开发。因为每个地名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因此可以联合北京高校资源与“国际设计周”等设计产业平台,利用地名的文字或该地区代表性文物遗存,进行图书、食品、家具、百货的文创产品开发,带动文化消费,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第四步,文旅融合。在城区街巷改造过程中,融入地名背后的文化信息。推出像韩国首尔旅游局的城市行走系列活动(网址https://chinese.visitseoul.net/walking-tour),组织志愿者带领国内外游客,以免费的形式,在行走街巷中品味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变迁,更好推广历史文化。联合互联网及文化企业,结合地名历史故事,推出相关内容的电影、微视频、音频、立体书、相声曲艺等,在文化遗产单位开展沉浸式戏剧演出,拉动文化娱乐消费,增强夜经济活力。 综上所述,地名是一个地区最独特、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资源载体,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我市能够加强研究、利用、开发,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拉动居民消费提质升级,更好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目标。

回复内容:您好!感谢您对传承古都历史、建设文化北京给予的关心关注和提出的非常好的意见建议。我们会尽快将您的建议转交相关职能处室参阅。请您耐心等待工作人与您沟通联系。祝工作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