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总结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文化旅游业发展,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危中寻机、稳中求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旅游业稳步复苏,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深入扎实。始终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严守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采取集中宣讲、培训轮训、交流研讨等形式,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制定《2020年理论中心组学习计划》,全年开展理论中心组学习和研讨18次。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党的组织生活基本制度,努力做到学而思、学而行。积极发挥“学习强国”、党员E先锋等学习平台的作用,推动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组织建设不断强化。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落实“一岗双责”。指导15家基层党组织进行换届选举工作,完成2019年度基层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开展“两优一先”评比表彰活动,159名同志和3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受到表彰,两名同志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举办庆祝建党99周年暨迎“七一”表彰展览。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有序推进2020年党员发展工作,主动做好生活困难党员帮扶慰问。组织开展党员献爱心活动,捐款40.4158万元。

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专题召开2020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制定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层层压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加强对局属单位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专项检查,督促落实“三重一大”决策事项。制定局机关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暂行办法,建立完善以“一会一清单、一区一述职、两检查一考核”为主体的工作机制。召开警示教育大会,从严从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关于加强采购工作日常监督管理的规定,严格项目采购监督。加强意识形态的正面引导和阵地管控,开展因疫情导致的旅游行业矛盾纠纷及社会风险排查评估分析。做好全局系统网宣、网评、网监、网管工作,提升管网治网用网水平。加强局系统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情况日常督查、全年检查,并督促做好整改。

二、主动担当作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两不误

面对疫情对文化和旅游业的巨大冲击,局系统上下一心,主动担当作为,守好首都文化和旅游阵地。

疫情管控有效有力。成立市文化和旅游局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疫情防控工作。春节期间,率先取消近万场包括营业性演出在内的文化活动,关闭全市近9000个文化场所、娱乐场所,关闭封闭式管理的181家旅游景区,有效阻断了因人员聚集引发的疫情传播风险。迅速调集力量,对全市3000余家旅行社和1000余名带团导游进行统计摸排,统筹协调1182个在京旅游团队,31587人安全结束行程,帮助出境游团队2.8万余人全部安全回国。做好入境旅客转运管理工作。抽调局机关30多名同志参加指定酒店协调小组和入境人员新国展集散点服务保障工作,在新国展承担酒店预订中心组和接待组工作,期间指定酒店累计接待短期入境来京商务出差人员、各地中转过境旅客“两类人员”10304人,累计使用客房8724间。协助开展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组织两批次共26名党员干部下沉到社区担负疫情防控任务,630名在职党员为所在社区提供志愿服务1906次。及时调解因疫情产生的矛盾纠纷。1月23日至7月20日,累计收到游客退费投诉7790件,已办结7787件,办结率99.9%,涉及旅游退费金额累计3704.1万元。疫情期间,全市旅行社退团13525个,涉及游客76.45万人,涉及金额25亿人民币。执行严格防疫举措。制定并及时更新演出场所、等级旅游景区等文旅领域10个重点行业防控指引。新发地聚集性疫情发生后,文旅领域果断采取更为严格的管控措施,动态更新公园、景区、酒店、乡村旅游经营单位(户)开放防控指引(指南),对酒店入住政策进行16次更新调整,确保酒店防疫安全。

帮扶企业精准高效。加强政策指引。制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暂退2122余家旅行社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10.48亿余元。将旅游企业纳入“房租通”“投贷奖”政策支持范围。将受疫情影响较重的乡村民宿纳入京郊旅游政策性保险服务体系。加大资金扶持。发挥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扶持引导作用,2020年度资助项目115个,资助资金超过1亿元。实施疫情防控期间演出票价补贴政策,58家剧场1571场演出申报疫情防控期间演出票价补贴。推进旅游融资担保服务体系建设,对旅行社、酒店、乡村旅游等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旅游企业(户)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累计为317家单位(户)提供贷款担保支持,放款金额约6亿元。

三、坚持创新驱动,首都文艺舞台线上线下齐繁荣

2020年北京演出市场共演出6984场,观众人数185.1万人次,票房收入约2.8亿元。

舞台艺术创作成果显著。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入选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国家大剧院歌剧《青春之歌》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0-2021年度“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京剧《锁麟囊》代表北京市参加2020年全国基层戏曲院团网络会演,当日直播观看总量149万。京剧《党的女儿》、歌剧《长征》、河北梆子《人民英雄纪念碑》、话剧《玩家》获第九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戏剧类作品)。推出原创京剧《李大钊》《许云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与观众见面。推出首部反映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舞台艺术作品——大型原创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挖掘整理传统京剧剧目《朱痕记》《凤鸣关•天水关》,策划创排昆曲《救风尘》和《红娘》等剧目,均已首演。

以“艺”抗“疫”作品不断涌现。北京京剧院创作京歌《战疫情》和《中国脊梁——致钟南山》等,点击量均超千万。北方昆曲剧院推出《端正好·楚江吟》《丹心映日护人寰》《苍生大医》等昆曲唱段;创推抗疫主题昆曲元素话剧《逆行者》。北京交响乐团创作交响诗《奔跑的勇士——为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而作》、交响序曲《武汉2020》,均已首演。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抗疫”为主题,创作鼓曲联唱《温情满人间》等作品并纳入《中华美德故事汇》。

文艺演出精彩纷呈。创新形式开展“云演出”。剧院运营服务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融合传播,举办“戏韵动京城”京津冀精品戏曲剧目线上展演。北京京剧院推出传统大戏赏析栏目,将《龙凤呈祥》《四郎探母》等传统经典剧目搬至“云剧场”。北方昆曲剧院推出文艺抗“疫”•“云”赏雅集系列活动,线上推送《续琵琶》《牡丹亭》等一系列优秀剧目。北京交响乐团推出线上“首都市民音乐厅”《艺术抗“疫”专辑》,观看人数近5000万。线上线下展演同频共振齐发力。创新举办全国首个5G直播的戏曲文化活动——2020年中国戏曲文化周,线下演出180场,线上直播点击量和视频网络播放总量超过2000万。举办相约台湖 艺术有你——北京市属院团优秀剧目展演、第九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舞台艺术获奖剧目展演、“一城三带”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韵•北京——北京市属院团优秀剧目年度展演季等活动,共推出119台204场演出。北京京剧院举办流派经典剧目展演”;北京画院举办“此中真味——齐白石艺术里的中国哲思”等7项展览。

四、精准对接需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坚持示范引领,强化顶层设计,对接群众文化和旅游需求,不断丰富首都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示范区建设卓有成效。印发《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标准》。起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指导石景山、门头沟、西城三区完成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验收工作。积极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昌平区和门头沟区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效能,开展2020年街道(乡镇)综合文化中心服务效能评估工作,重点提升100个街道(乡镇)社区活动中心(综合文化中心)服务品质。

公共服务供给丰富多样。四级联动开展2020年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2.2万场。举办“逛京城、游京郊——‘5•19中国旅游日’线上云游北京活动”,以“线上发布+景区云游”的形式,推出10条特色旅游线路,在线观看人数500万人次。开展“首图讲坛”等多种形式的线上读者活动,参与人次近4000万。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月系列文化活动,举办线上线下公益文化活动1691项,7903场,总服务人次接近2000万。持续丰富线上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供给,总计达2TB。

公共服务基础不断夯实。实现公共图书馆“一卡通”全覆盖,开通404个街乡成员馆。进行旅游厕所改造提升和等级评定,指导各区开展文旅设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推进智慧旅游相关工作,制定完善“一键游北京”智慧文旅平台建设方案。完善北京智慧旅游地图,实现17家老年人文化旅游接待基地和228家A级景区的虚拟导游。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剧院开工建设;北京市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及二次结构施工;北昆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开工建设;北京画院改扩建项目已完工;吉祥戏院完成装修改造。

五、健全保护体系,非遗传承与传播两翼齐飞

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深化非遗保护机制和政策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构建非遗政策体系。落实《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出台并实施《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研究起草《北京市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等多项制度性文件,逐步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非遗保护政策体系。印发《关于积极引导残疾人参与非遗保护和非遗技艺传承培训工作的通知》,带动残疾人实现就业增收。加强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协作与配合,首次建立健全全市55个非遗老字号保护工作队伍。

夯实非遗保护传承基础。京津冀豫四省市联合申报的“太极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组织开展北京市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和评审,北京曲剧等52个非遗项目入选。创作首部以北京中轴线为核心讲述老北京城变迁和人文历史故事的《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完成创修志书《北京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约100万字编纂;编辑出版《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5册。推进四批次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系统记录38位传承人的精湛技艺。拍摄完成10个“老北京故事”——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片,展示老城时代新风貌。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举办“金、木、漆、瓷、戏”非遗五艺主题培训和研培成果联展。举办“非遗+旅游”主题培训、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培训、“非遗老字号”专题传承人群研修培训。

培育非遗消费新业态。率先在全国举办首个非遗老字号电商购物节及主题游活动,70余家非遗老字号店铺开启“云逛街”模式,电商平台销售额近4亿元,与线下300多家门店互动,助力复工复产。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伴您“逛京城,游京郊”启动仪式,推出“非遗+密约之旅”等近50条非遗主题游线路。策划组织“中国名片”——北京城市中轴线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入选首批全国12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讲好北京非遗“抗疫”故事。面向国内,与北京日报客户端合作,在线推出《抗击疫情 北京非遗公开课》,邀请40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讲授技艺公开课。面向海外,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合作,推出68期《在线畅游北京•在家乐享非遗》DIY传播活动,通过12个语种对外直播报道,观看量超过643万次。疫情期间,全市创作非遗抗疫作品1961件,抗疫捐赠价值6516万元。

六、聚焦提质增效,文化和旅游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2020年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12334.5亿元,同比增长2.3%。经初步测算,2020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预计超过1.8亿人次,恢复到上年同期的56%;旅游总收入预计接近2887亿元,恢复到上年同期的46%。

文旅产业发展有序恢复。研究编制《“十四五”时期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和《北京旅游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制定《北京市乡村旅游评定办法》,开展乡村旅游评定工作。召开北京首届乡村民宿大会,加速北京乡村民宿提质增效。培育乡村旅游重点村,32个乡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举办第九届“动漫北京”活动,吸引观众15万人次,现场销售收入逾1000万元。东城区、朝阳区、延庆区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798艺术区获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建立环球主题公园项目建设和运营联席会议机制,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及运营筹备工作,一期项目全部完工。

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持续优化。积极引导市民有序“逛京城、游京郊”,实施“漫步北京”“畅游京郊”“点亮北京”三个行动计划,推出100余条精品旅游线路。举办北京消费季促文旅消费活动,开展“首届北京网红打卡地评选”, 指导成立北京网红打卡地联盟,向市民推荐100个北京网红打卡地。开展“点亮北京、点亮四九城”系列活动,570余万人次观看直播,拉动夜间文旅消费新热潮。启动“畅游京郊•北京乡村旅游季”系列推广活动,开展百车自驾京郊游活动,推出《我的桃花源》大型文化旅游体验节目。制定《北京市文化旅游体验基地认定及管理办法(试行)》,推出首批16家文化旅游体验基地。完成红色旅游景区复核普查,举办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聚焦新首钢、京张铁路和亦庄开发区,开发具有北京特色的工业旅游资源。“北京礼物”旗舰店入驻天猫。完成大运河通惠河高碑店水库段游船通航工作。

七、强化有效监管,文化和旅游市场环境平稳有序

聚焦文化和旅游行业监管,加强开放场所安全引导、执法检查与监督,营造安全、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行业监管纵深推进。依法受理审批,全年受理文化和旅游类审批事项38025件,审批37950件,办结率99.8%,精简审批材料和时限达到60%、40%。制定我局“两区”建设工作推进方案,出台优化营业性演出审批指导意见,统筹推进文旅领域“两区”建设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高标准完成电子印章应用等“一网通办”重点工作,全程网办率达到100%。积极推进景区分时预约,目前已开放的收费型等级旅游景区均实现网络预约。推行告知承诺审批,制定旅游市场黑名单、旅游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文旅行业信用修复与异议处理等管理办法,初步搭建了文旅行业信用监管体系。推进文旅行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出台《胡同游服务规范》《乡村民宿服务要求及评定》《大型活动接待服务实施指南》。打好生活垃圾分类攻坚战,牵头生活垃圾分类指挥部文旅商务组工作,出台景区、星级饭店、乡村民宿生活垃圾分类3个行业标准,以及星级饭店和乡村民宿制止餐饮浪费、践行“光盘行动”2个减量指引。牵头制定实施旅游降密工作方案,核心区旅游降密效果良好。开展“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行业榜样宣传推广”活动。

文旅市场持续向好。持续严打以非法“一日游”为重点的黑旅游,实现上级督办的案件和线索“双清零”,总结形成文旅行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常治的工作机制。2020年全市针对旅游市场秩序执法检查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8.3万余人次,检查导游9500余人次、旅游车辆2.2万余台次,检查旅行社2856家次、景区和购物场所5.3万余家次,全年未发生重大涉旅投诉案件,未发生涉旅游突发疫情,无重大负面舆情影响。制定假日旅游工作方案,采取“限流、预约、错峰”方式,引导市民健康出游、文明出游、安全出游。提升受理投诉和“接诉即办”工作效率和水平,全年共受理各渠道反映的涉文旅投诉10211件,办结10197件,办结率99%。

安全管理更加有力。修订完善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文化和旅游行业生产事故隐患目录,行业安全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完成A级景区、经济型酒店和社会旅馆安全风险评估,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及消防、重大活动、假日和季节性等方面的隐患排查,市区两级共检查文化旅游企业44200家次,消除各类安全隐患3058余处。打赢旅游行业防汛攻坚战,临时关闭景区461家次,8700家次乡村民宿、民俗村户暂停接待游客。开展应急演练45场次,提升行业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能力。开展行业汛期和假日安全应急宣传、安全生产月、行业安全线上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安全意识。

八、加强交流合作,首都文化和旅游树立良好形象

对外积极利用多种渠道和平台,开展北京文旅资源海外传播,营造良好的全球舆论氛围。对内持续深化区域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扎实推进对口支援,积极推动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

旅游服务专题展惊艳亮相。成功举办2020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旅游服务专题展,吸引864家参展商和216家特邀买家参展,线上线下商洽3812次。举办服贸会四大高峰论坛之一——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这也是疫情以来全球第一个线下大型国际旅游会议。会议发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城市旅游业复苏与振兴行动指南》《新冠肺炎疫情下世界旅游业的恢复与发展报告》,从世界旅游业和旅游城市业两个层面提出全球旅游复苏的“中国方案”。举办康养旅游国际论坛,为国际康养旅游提供新的发展思路。高质量完成2020年服贸会省区市交易团接待和住地饭店接待工作。

文化和旅游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海外推广新渠道新方法频现。利用我局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客观宣传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情况,积极展示北京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首次探索在境外社交平台开展故宫、长城等地的直播活动,率先举办面向国际业内人士的线上专业论坛——“北京文旅全球战略合作在线论坛”。开创性推出“北京旅游专家计划”,为入境旅游市场恢复储备力量。举办“天涯共此时”中秋直播音乐会全球线上推广活动,宣传具有北京特色的中秋文化和文旅资源。与莫斯科、首尔、基辅举办线上交流,分享北京文旅抗疫工作经验。与国际知名媒体合作公益宣传,表达疫情之下来自北京的人文关怀与问候。交流合作彰显首都风范。年初赴爱沙尼亚塔林、芬兰赫尔辛基、英国伦敦及曼彻斯特举办“欢乐春节”和“生肖主题快闪”活动,共举办22场活动吸引约77万现场观众参与。与莫斯科举办两市结好25周年纪念音乐会,协助澳门旅游局在京举办“北京澳门周”系列推广活动。开展2021全球吉庆生肖设计大赛(辛丑牛年)、2020北京新年倒计时、“长城好汉2020——又见北京”等活动。线上线下结合举办第二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呈现一个240小时(为期10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全新音乐节。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基地正式开业运营,举办“京剧文化之旅”亲子活动。

区域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走深走实。对口支援和区域合作精准深入。组织文艺演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队赴新疆和田地区参加首都文化月演出活动。协助开行“京和号”旅游专列,开展北京扶贫支援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举办最美北京援助地优秀风光摄影和微视频大赛。举办第四届北京文化旅游合作促进平台大会,依托平台打造全平台融媒体矩阵。启动扶贫支援地区人员培训,线上线下累计3000余人参加培训。组织召开“9+10”区域文化旅游合作交流大会筹备会暨自驾游与房车露营合作联盟成立大会。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持续深化。三地组织召开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工作会,开展京津冀房车巡游活动,编制《自驾驿站服务规范》。联合举办第六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和“群星耀京华”京津冀优秀节目大汇演活动。积极推动京津冀文旅试点示范区建设,举办京津冀冬季冰雪文旅体验活动等。多措并举开展国内宣传推介。组织策划“迎双节、促发展”系列文旅活动,营造良好节日氛围。开展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城市形象宣传。组织30余家文旅单位参加海峡旅游博览会等重要国内文化和旅游展会,宣传北京文化和旅游资源。

九、推动依法行政,机关日常运转顺畅有力

有序推进法治化发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完善机关政务运行、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机制,增强服务保障能力。

依法行政扎实有效。加强合同管理审查工作,审核300余份项目合同等重要文件。完善局内建章立制工作,妥善处理行政复议、诉讼。严谨做好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清理,废止行政规范性文件14件。开展《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北京市旅游条例》等系列宣传活动。强化执法监督,加强日常案件审核和指导力度,对重大行政处罚案件进行合法性监督审查,开展行政执法案卷审核评查。

机关管理运行平稳。全年共办理145件市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起草节庆活动管理实施办法,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节庆展会活动。持续做好督查和绩效管理、政务公开与信息报送、机要保密、应急值守、档案管理、信息安保、资产监管等工作。组织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编制及审查审计,完成绩效评价等日常工作。聚焦疫情防控和行业复工复产,充分利用媒体平台积极开展北京文化和旅游新闻宣传工作。《旅游》杂志荣获2019“中国人文大众期刊数字阅读影响力TOP100”海外数字阅读第54位。积极筹划组织公开出版《北京旅游年鉴》,完成《北京年鉴》组撰稿工作。扎实做好机关基础设施设备保障,完成餐饮服务、车场管理等工作。抓好信息网络建设,完成“上链”“入云”“汇数”等大数据相关工作,各项指标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积极做好走访慰问困难职工、疫情防控服务保障工作,构建“贴心”工会。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老干部工作人员和活动阵地平稳安全。

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研究制定公务员考核管理办法、机关工作人员办理退休手续的规定及欢送办法等制度。完成局系统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及职级晋升141人次。加强干部素质锻炼,累计援派、挂职交流、选调干部等22人。组织开展处级干部、党务(纪检)干部、青年干部人才培训。做好局系统2019年度考核、干部监督管理工作,完成领导干部个人事项申报、个人档案核查。开展文化事业单位科学化岗位设置试点工作。妥善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公开招聘、社会化职称评审及人才评定。组织开展人才推优及推荐评选工作,43人获评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十、市区统筹并进,各区文旅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各区创新文化和旅游服务供给模式,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和旅游活动,推动首都文化和旅游深融合、真融合。

东城区搭建“故宫以东”大平台,助力文商旅融合发展;举办“戏剧东城”系列品牌活动,不断积蓄行业发展新动能。西城区深入推进“书香西城”建设,阅读服务更加优质便捷。制定《西城区住宿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降密提质工作进展顺利。朝阳区出台文旅融合实施办法,评定10家示范园区、10个消费街区、10条线路。举办“艺术朝阳”活动,激发区域文化原创力量。海淀区编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统筹谋划区域文旅产业发展。打造文化活动线上供应新方式,“云”培训、“云”活动、“云”创作丰富群众生活。石景山区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提升。高标准服务保障冬奥筹办,推出冰雪旅游线路、冬奥文旅项目。丰台区高标准建设区图书馆新馆,基层文化建设取得突破。开展“国潮夜游节”等“夜赏丰台”活动,促进文旅消费。门头沟区举办第十四届永定河文化节,推出“永定河红色文化之旅”和“京西古道绿色之旅”。开展“门头沟小院”系列推广活动,以精品民宿为核心培育壮大精品旅游体系。房山区电影文化活动中心主体结构封顶,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稳步提升。推出特色旅游线路,开展22项“北京之源 休闲房山”主题活动。通州区坚持高点定位,大运河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开展“云游副中心”等宣传推广活动,提升副中心文化旅游形象。顺义区线上线下相结合开展文化活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出台《顺义区乡村旅游管理办法》,规范引导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昌平区加快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持续提升。开发重点文化旅游线路产品,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魔术大会等文旅节庆活动。大兴区重点实施24小时城市书房提升改造项目,提升公共服务保障力。线上全景直播举办西瓜节,搭建文旅品牌平台。平谷区加快推进“2020世界休闲大会”配套设施项目建设,提升休闲平谷品牌形象。举办书法作品展等活动,打造书法金名片。怀柔区举办第五届雁栖湖论坛,京津冀三地文旅行业共商大计、共谋未来。积极探索多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精品民宿迅速增长。密云区大力推进云蒙山景区二期等项目建设,培育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产品。举办“第十七届鱼王文化节”等活动,推出70余条旅游线路。延庆区乡村民宿实现跨越发展,入选“2020年度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名区”。举办长城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全力激活文化旅游市场活力。